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 纽贝兰教育学院 | 世界名商评鉴 | 世界名人评鉴 |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 潜能开发委员会 |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
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
 ◆ 相关新闻列表
 沈阳:实打实服务让大学生...  [4831]
 山东省为高校毕业生送出创...  [5887]
 浙江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  [6053]
 人社部:8月起养老金异地...  [8496]
 2014年“相约义乌&#...  [7220]
 2014年7月12日甘肃...  [4902]
 青岛将迎毕业生报到落户高...  [10]
 中国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  [8564]
 浙江义乌发布人才白皮书 ...  [8453]
 人社部继续实施离校未就业...  [6759]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上确...  [7529]
 四川省2014夏季医药、...  [6082]
 河南扶持百个村官创业项目  [5661]
 5月10日长春国际会展中...  [6954]
 中国大多数人收入被少数人...  [8276]
 石家庄2014年5月18...  [5227]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就保障劳...  [8212]
 中国家主席习近平任免驻外...  [5824]
 江苏省属事业单位招聘37...  [7682]
 湖北省招聘8180名农村...  [7019]
 《财富》500强:18位...  [5223]
 福建今年落实80场公益性...  [6612]
 上海:4月1日起最低工资...  [6373]
 西藏多渠道促高校毕业生全...  [6593]
 15省份公务员招报人数双...  [6478]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加快构...  [7747]
 18城市近万岗位招聘高校...  [6321]
 李克强:应届高校毕业生绝...  [6595]
 哈尔滨就业地图推出安卓手...  [5072]
 赴京两会代表热议:电商税...  [6194]
东莞人才新政力度空前 科研创新团队资助奖励最高2000万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IEAU新闻中心     时间:3/23/2013      点击次数:7324

●  不落户也可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

●  对国家级人才市财政资助最高配套比例可达1∶2

●  对引进的科研创新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最高可达2000万元

日前,广东省东莞市出台了《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该办法首次打破“落户方可享受资助奖励”的地域限制,对国家级人才的市财政配套资助比例也位于全国前列。办法还首次提出对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政策,最高额可达2000万元。

根据《办法》,“特色人才”包括“三重”建设、园区建设、特色区域建设等所涉及的行业、产业、项目、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紧缺急需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共分为三大类,一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国家级、特别分量的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二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省部级、特别分量的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三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或二类人才中国家、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

“特殊政策”的特殊之处首先体现在,《办法》打破了以“落户”为依据的政策限制,来莞就业创业人才可凭劳动合同、社保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公司注册登记等证明材料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同时,打破地域限制,每两年发布一次《东莞市特色人才目录》,符合目录要求并可提供证明材料的,均可申请资助奖励。这一措施大大增强了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

资金资助+奖励是“特殊政策”的另一个亮点。办法规定,对于在东莞申报并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人才,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1至1∶2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由市外迁入东莞的人才,由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省级人才如入选省创新科研团队和省领军人才的,按国家、省资助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

同时,《办法》要求,对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给予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在其来莞工作两年以上,其团队人员到位、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聚集培养以及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给予团队500万元至1000万元创业奖励,给予团队带头人最高100万元的创业奖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可获得的“资助+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除可享受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奖励外,如果在市引进资助奖励期后,进入国家或省级人才资助范围,还可继续享受国家与省的配套资助。

此外,该市还将设立“莞邑人才功勋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每名奖励500万元。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