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 纽贝兰教育学院 | 世界名商评鉴 | 世界名人评鉴 |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 潜能开发委员会 |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
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
 ◆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人社部:力争使离校未...  [5204]
 青海省政府专题研究做好今...  [4279]
 分析称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大...  [6076]
 山西省出台流动人口参加社...  [7106]
 低保家庭毕业生可申领求职...  [7053]
 调查称八成毕业生择业不愿...  [6284]
 河南应届大学生毕业季调查...  [6949]
 北京首次面向全国招聘6名...  [7127]
 香港大学生如何就业  [6075]
 青海省直事业单位面向社会...  [5843]
 人民网评:就业难当反思教...  [7095]
 老师建议部分没关系毕业生...  [7434]
 今年新增就业900万人失...  [6341]
 四川应届大学毕业生签约率...  [5603]
 699万毕业生冲击最难就...  [9425]
 大庆今年计划引进高层次人...  [5797]
 合肥发布人才需求目录 4...  [6218]
 邵琪伟:到2015年旅游...  [6309]
 江西南昌:新录用乡镇公务...  [6994]
 中海集运职工平均年薪25...  [7213]
 香港码头工人结束为期40...  [5424]
 四川遂宁面向全国公开引进...  [6642]
 青岛入选十大最吸引外籍人...  [8413]
 “黑中介”频现促中国加强...  [8712]
 习水多措并举开设人才“绿...  [4735]
 山东:大手笔延揽蓝色产业...  [5304]
 电商人才未来三年缺口44...  [8126]
 重庆市拟五年培养千名移动...  [6591]
 荆州公选高层次人才 23...  [5089]
 今年毕业生逼近700万人...  [6828]
东莞人才新政力度空前 科研创新团队资助奖励最高2000万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IEAU新闻中心     时间:3/23/2013      点击次数:7324

●  不落户也可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

●  对国家级人才市财政资助最高配套比例可达1∶2

●  对引进的科研创新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最高可达2000万元

日前,广东省东莞市出台了《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该办法首次打破“落户方可享受资助奖励”的地域限制,对国家级人才的市财政配套资助比例也位于全国前列。办法还首次提出对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政策,最高额可达2000万元。

根据《办法》,“特色人才”包括“三重”建设、园区建设、特色区域建设等所涉及的行业、产业、项目、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紧缺急需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共分为三大类,一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国家级、特别分量的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二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省部级、特别分量的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三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或二类人才中国家、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

“特殊政策”的特殊之处首先体现在,《办法》打破了以“落户”为依据的政策限制,来莞就业创业人才可凭劳动合同、社保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公司注册登记等证明材料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同时,打破地域限制,每两年发布一次《东莞市特色人才目录》,符合目录要求并可提供证明材料的,均可申请资助奖励。这一措施大大增强了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

资金资助+奖励是“特殊政策”的另一个亮点。办法规定,对于在东莞申报并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人才,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1至1∶2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由市外迁入东莞的人才,由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省级人才如入选省创新科研团队和省领军人才的,按国家、省资助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

同时,《办法》要求,对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给予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在其来莞工作两年以上,其团队人员到位、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聚集培养以及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给予团队500万元至1000万元创业奖励,给予团队带头人最高100万元的创业奖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可获得的“资助+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除可享受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奖励外,如果在市引进资助奖励期后,进入国家或省级人才资助范围,还可继续享受国家与省的配套资助。

此外,该市还将设立“莞邑人才功勋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每名奖励500万元。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