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 纽贝兰教育学院 | 世界名商评鉴 | 世界名人评鉴 |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 潜能开发委员会 |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
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
 ◆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财政部下达低收入妇女...  [5396]
 19.5万名!西藏农牧民...  [8116]
 中国拟立法禁止任何组织个...  [8351]
 以工代赈带动脱贫人口等农...  [7629]
 和田技师学院--劳动就业...  [7028]
 今年中国全国将发放100...  [8416]
 医生景区救人获终身免门票...  [6830]
 亲子游订单大涨超30% ...  [7882]
 产业智能升级 有为青年正...  [8073]
 中国:银行“打工人”薪酬...  [8472]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原党组书...  [7535]
 南宁防城港成功摘帽:近1...  [7796]
 15个新一线城市人均收入...  [8307]
 上海:推行房产中介人员实...  [6327]
 中国逾70%女性金融健康...  [7611]
 中国革命老区群众脱贫奔小...  [6243]
 中国女性存款比男性多7%  [7742]
 督促零售、餐饮、商场等场...  [7862]
 香港各界人士开展慰问警察...  [5331]
 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至万元...  [6029]
 朗诗集团营销中心被爆将大...  [7459]
 金融人才建设调查:近五成...  [7993]
 券商人事大盘点 换了多家...  [8072]
 互联网打工人:一年花二十...  [7209]
 北京四分之一参保人员已激...  [7883]
 中国2021年兵役登记启...  [8031]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累计收...  [8774]
 中国人社部发布工资价位表...  [8523]
 北京中等收入群体有多少人...  [5692]
 广州“惠民保”84小时百...  [6244]
东莞人才新政力度空前 科研创新团队资助奖励最高2000万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IEAU新闻中心     时间:3/23/2013      点击次数:7324

●  不落户也可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

●  对国家级人才市财政资助最高配套比例可达1∶2

●  对引进的科研创新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最高可达2000万元

日前,广东省东莞市出台了《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该办法首次打破“落户方可享受资助奖励”的地域限制,对国家级人才的市财政配套资助比例也位于全国前列。办法还首次提出对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政策,最高额可达2000万元。

根据《办法》,“特色人才”包括“三重”建设、园区建设、特色区域建设等所涉及的行业、产业、项目、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紧缺急需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共分为三大类,一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国家级、特别分量的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二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省部级、特别分量的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三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或二类人才中国家、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

“特殊政策”的特殊之处首先体现在,《办法》打破了以“落户”为依据的政策限制,来莞就业创业人才可凭劳动合同、社保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公司注册登记等证明材料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同时,打破地域限制,每两年发布一次《东莞市特色人才目录》,符合目录要求并可提供证明材料的,均可申请资助奖励。这一措施大大增强了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

资金资助+奖励是“特殊政策”的另一个亮点。办法规定,对于在东莞申报并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人才,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1至1∶2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由市外迁入东莞的人才,由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省级人才如入选省创新科研团队和省领军人才的,按国家、省资助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

同时,《办法》要求,对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给予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在其来莞工作两年以上,其团队人员到位、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聚集培养以及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给予团队500万元至1000万元创业奖励,给予团队带头人最高100万元的创业奖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可获得的“资助+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除可享受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奖励外,如果在市引进资助奖励期后,进入国家或省级人才资助范围,还可继续享受国家与省的配套资助。

此外,该市还将设立“莞邑人才功勋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每名奖励500万元。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