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 纽贝兰教育学院 | 世界名商评鉴 | 世界名人评鉴 |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 潜能开发委员会 |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
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
 ◆ 相关新闻列表
 为何七成企业人力资源主管...  [8204]
 摩托罗拉中国将裁员千人  [8745]
 海南省出台医疗卫生人才发...  [4905]
 宁夏:万余名特岗教师已经...  [5317]
 长春:民营企业招聘会受冷...  [3097]
 河南新招万名农村特岗教师...  [4293]
 河南:今年扩大“三支一扶...  [3659]
 辽宁今年招聘1702名特...  [3964]
 苹果被指压榨劳工成本 中...  [6274]
 审计署:全国参保人数超过...  [4862]
 海南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公...  [5283]
 揭大陆银行招聘真相:廉价...  [7458]
 当工人不体面? 河南企业...  [4019]
 报告显示广州人均工作时间...  [4621]
 雷士照明复工仍存变数 员...  [2538]
 另类高薪职业:红娘年薪1...  [4463]
 青海省就业创业先进受国务...  [3804]
 外地应届毕业生来沈可先落...  [6029]
 浙江宁波:幼师招生场面火...  [5472]
 企业招聘限制条件五花八门...  [6024]
 今年天津高校毕业生13万...  [4138]
 2012年7月11日-1...  [4701]
 二三线城市就业环境好于一...  [5473]
 李宁公司宣布聘任金珍君为...  [2357]
 四川:将聘3867名特岗...  [5734]
 人社部专家建议2045年...  [5491]
 河南:2600名医学毕业...  [238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  [3207]
 德勤报告称金融业高管薪酬...  [3987]
 "历史新高",680万高...  [3847]
东莞人才新政力度空前 科研创新团队资助奖励最高2000万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IEAU新闻中心     时间:3/23/2013      点击次数:7324

●  不落户也可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

●  对国家级人才市财政资助最高配套比例可达1∶2

●  对引进的科研创新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最高可达2000万元

日前,广东省东莞市出台了《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该办法首次打破“落户方可享受资助奖励”的地域限制,对国家级人才的市财政配套资助比例也位于全国前列。办法还首次提出对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政策,最高额可达2000万元。

根据《办法》,“特色人才”包括“三重”建设、园区建设、特色区域建设等所涉及的行业、产业、项目、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紧缺急需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共分为三大类,一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国家级、特别分量的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二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省部级、特别分量的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三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或二类人才中国家、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

“特殊政策”的特殊之处首先体现在,《办法》打破了以“落户”为依据的政策限制,来莞就业创业人才可凭劳动合同、社保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公司注册登记等证明材料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同时,打破地域限制,每两年发布一次《东莞市特色人才目录》,符合目录要求并可提供证明材料的,均可申请资助奖励。这一措施大大增强了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

资金资助+奖励是“特殊政策”的另一个亮点。办法规定,对于在东莞申报并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人才,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1至1∶2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由市外迁入东莞的人才,由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省级人才如入选省创新科研团队和省领军人才的,按国家、省资助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

同时,《办法》要求,对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给予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在其来莞工作两年以上,其团队人员到位、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聚集培养以及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给予团队500万元至1000万元创业奖励,给予团队带头人最高100万元的创业奖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可获得的“资助+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除可享受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奖励外,如果在市引进资助奖励期后,进入国家或省级人才资助范围,还可继续享受国家与省的配套资助。

此外,该市还将设立“莞邑人才功勋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每名奖励500万元。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