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 纽贝兰教育学院 | 世界名商评鉴 | 世界名人评鉴 |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 潜能开发委员会 |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
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
 ◆ 相关新闻列表
 媒体称企业职工养老金七连...  [5418]
 内蒙古自治区采取多项措施...  [2605]
 央企将招聘3千余名新疆、...  [8635]
 柳传志卸任联想控股总裁 ...  [4976]
 天津:高校毕业生开网店可...  [4901]
 新疆:招聘1.7万名双语...  [4833]
 安徽省公务员面试现场:到...  [2604]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  [1726]
 南航招空乘人员不许考生佩...  [2453]
 程序员工资年薪5万起 领...  [2657]
 华为否认将裁员万人 称正...  [1584]
 江西今年将选聘3000名...  [3192]
 大学生就业压力指数4年最...  [4427]
 2012年新疆兵团拟招聘...  [3528]
 富士康拟将员工薪酬调高一...  [6031]
 2012年湖北省选聘大学...  [2632]
 湖北招录1.7万农村教师...  [3792]
 毕业在即仍愁offer?...  [3217]
 经济学家扎堆银行当独董 ...  [3843]
 中国高校造富榜清华居首 ...  [3519]
 房地产业低迷招聘难:1....  [2682]
 上海千万富翁达14万 多...  [1851]
 港大2011年毕业生平均...  [3218]
 中国过半家庭老人“经济再...  [5660]
 法律明文规定女职工产假9...  [3374]
 金融业高薪背后:员工年薪...  [4651]
 广州开放社会组织登记 公...  [8041]
 福布斯发布2012中国名...  [3406]
 人社部副部长:到2015...  [1862]
 中国问题彩民成亟待解决问...  [6417]
东莞人才新政力度空前 科研创新团队资助奖励最高2000万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IEAU新闻中心     时间:3/23/2013      点击次数:7324

●  不落户也可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

●  对国家级人才市财政资助最高配套比例可达1∶2

●  对引进的科研创新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最高可达2000万元

日前,广东省东莞市出台了《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该办法首次打破“落户方可享受资助奖励”的地域限制,对国家级人才的市财政配套资助比例也位于全国前列。办法还首次提出对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政策,最高额可达2000万元。

根据《办法》,“特色人才”包括“三重”建设、园区建设、特色区域建设等所涉及的行业、产业、项目、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紧缺急需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共分为三大类,一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国家级、特别分量的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二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省部级、特别分量的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三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或二类人才中国家、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

“特殊政策”的特殊之处首先体现在,《办法》打破了以“落户”为依据的政策限制,来莞就业创业人才可凭劳动合同、社保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公司注册登记等证明材料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同时,打破地域限制,每两年发布一次《东莞市特色人才目录》,符合目录要求并可提供证明材料的,均可申请资助奖励。这一措施大大增强了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

资金资助+奖励是“特殊政策”的另一个亮点。办法规定,对于在东莞申报并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人才,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1至1∶2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由市外迁入东莞的人才,由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省级人才如入选省创新科研团队和省领军人才的,按国家、省资助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

同时,《办法》要求,对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给予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在其来莞工作两年以上,其团队人员到位、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聚集培养以及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给予团队500万元至1000万元创业奖励,给予团队带头人最高100万元的创业奖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可获得的“资助+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除可享受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奖励外,如果在市引进资助奖励期后,进入国家或省级人才资助范围,还可继续享受国家与省的配套资助。

此外,该市还将设立“莞邑人才功勋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每名奖励500万元。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