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经连续5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在7.9%以下,这是1992年GDP当季增速开始公布以来从未有过的,但就业总体上却没有出现问题,甚至在总量上供不应求,这显然为决策当局的宏观政策留出了很大空间。也因为此,本届政府的“稳增长”政策只是温和的从“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入手,并没有多少压力祭出强刺激政策。但是,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在7.5%上下振荡,就业稳定的现状能否保住?目前来看,仍无需担忧。
就业依然稳定,“是因为本轮下滑主要发生在制造业,”海通证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姜超指出,“服务业增长依然稳定,可以创造就业。”社科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指出,2季度新增就业的70%均来自服务业。
服务业就业在总体就业中的占比已经居三大产业之首。早在2011年,服务业在全国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了农业成为第一。截止201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依次为33.6%、30.3%、36.1%。
“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汪进指出,“在2000-2013年之间,中国第三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19,高于第二产业的0.18。”
目前,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好于其他产业。在中国整体经济仍在下行通道的时候,服务业早已回升一年有余。累计同比增速从2012年1季度底部的7.5%持续回升至2013年2季度的8.3%。
汪进预计,第三产业GDP增速超过第二产业GDP增速的趋势还将在未来延续,由此带来的效应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速远远高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速。
在就业需求较为稳定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降低的幅度更大,整个社会就业压力会减轻。
汪进表示,如果以20-60岁计算劳动力人数,劳动力供给已在2011年达到高峰。即便考虑青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推迟,以25-60岁计算劳动力人数,劳动力供给也在2013年达到最高峰,劳动力供给放缓并将出现负增长。姜超计算,2013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供给开始减少,2014年开始,每年减少规模超过100万,2020年以后每年减少超过400万。
“即便经济软着陆至6.5%的增速水平,构成政策硬约束的‘就业红线’也不会出现。”姜超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