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11月4日刊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1日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经济形势报告。报告中,李克强明确指出,关注GDP关注的是就业,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考虑到增发货币恐导致通胀,而且政府赤字率已达2.1%,中国政府坚持不扩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
李克强提到这样的数据对比:过去,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我们之所以要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
李克强以欧盟为例,认为即使要保增长、稳就业,也不能以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而且,就货币来说,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末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了。换句话说,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李克强解释,稳定政策并非毫无作为,而是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根据形势变化,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释放改革红利。
· 既要精简机构,更要转变政府职能。
· 盘活存量,政府明确提出“约法三章”,要从“三公”经费上“开刀”,过紧日子。
· 改革投资体制,撤销铁道部,改为铁路总公司,实现政企分开,发掘中西部地区的巨大铁路发展潜力,扩大铁路融资范围,让社会资本进入。
李克强提到今年6月出现的“钱荒”压力,称当时一方面要求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并未因此而放松银根,而是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和企业行为,产生了稳增长效应。如果当时我们放松银根,如果我们多发赤字,那就像古人讲的“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用完,火是灭不了的。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重点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新近举措是颁发4G牌照。 同时还大力发展养老和健康服务业,服务业产能相对短缺,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服务业占GDP比重相差约10个百分点。 当然,制造业不能丢。重点加强节能环保这些符合结构升级方向的产业,并加大城市棚户区的改造力度。
3、扩大开放。
中国主要依靠内需,但稳定出口也不可轻视。因为我们现在出口带动的直接就业人数大概3000万人,加上相关的配套产业,带动大概1亿人,如果出口迅速掉下来,就会产生就业问题。李克强特别提到今年4、5月的中欧光伏贸易摩擦,光伏产业涉及到多少人呢?涉及到40万人就业。而且还不仅仅是40万人就业的问题,这个口子要开了,那一些国家就会没完没了,很多贸易战就会打起来,针对着中国搞制裁。 我们必须高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坚决反对“双反”等措施。
4、引导市场预期。
面对国外唱空中国的舆论,李克强称,我们不追求高速度,更不片面追求GDP,但是合理的增长速度是需要的,所以我们就确定了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确定这个合理区间,就是增长的下限7.5%左右;上限CPI,就是物价上涨不能超过3.5%左右。如果经济运行真要滑出这个合理区间,政府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李克强援引前三季度数据称,前三个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了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04%。三季度工业用电量增长了9.8%,铁路货运量也增长了7.3%,和经济增长是匹配的。整个经济走势稳中向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有能力也是有条件的。
但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从原来的高速进入到了中高速阶段。虽然和过去两位数的增长相比,7%以上、7.5%左右就算中速,但在世界范围内还是高速。
李克强认为:中国经济是有条件长期增长、持续健康发展的,因为我们毕竟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 我们现在的城镇化率,说是52%,那是加上半年及以上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35%。我们现在全国人均GDP是6000美元,东部一些地区上万美元了,可是我们西部地区才3000美元。差距就是潜力。
李克强还说:要下决心推动全面改革,用壮士断腕的精神来推进改革。包括财政公开预算、削减“三公经费”,包括金融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让小微企业能够更有效、比较低成本地贷到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