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出彩,封闭守旧出局”。这是鞍钢民企集团提出并一直践行的创新理念。该集团于1986年成立,下属法人企业71个,拥有职工7000多名,其中残疾职工 2000余人,其前身是鞍钢民政企业公司。这些年来,该集团很好解决了安置残疾职工能力不足的问题。
扶残解困担使命
1979年,鞍钢组建附属企业公司后,鞍钢职工健全子女陆续得到了安置。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鞍钢职工残疾子女就业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为此,鞍钢将残疾人的安置任务承担下来,并组建鞍钢民政企业公司。到1987年,25家福利厂陆续兴办。此后陆续共安置残疾青年3600名。
引资引智添动能
1995年开始,鞍钢集团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实行主业和辅业分离。在鞍钢采取活源招标竞价、废次材不出厂、取消福利厂原材料特供乃至生产场地全部迁移鞍钢厂区外的外部环境下,鞍钢厂办福利企业的残疾人超比例安置、资产不足、资金匮乏、人员素质不高等先天不足暴露无遗,所属企业普遍出现亏损、停产并欠发工资。从1998年起,鞍钢民企集团经过多次讨论,形成共识:福利企业要逐步走由安置型向生产型转变的道路。要想保持职工生活和企业运营的稳定,既要有鞍钢的扶持,同时福利企业必须全方位地实施改革创新。一是在鞍钢招投标时同质同价情况下民企集团优先(并享受跟标权);二是在民企集团履行合同后及时回拨资金;三是对在鞍钢市场有信誉的民营企业筛选,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经营,实行契约化管理,搞好残疾人的分流,保证残疾职工队伍的工资不欠,同时上缴残疾人保障金和管理费用。这些举措让福利企业逐步走出了困境,告别了欠发工资、欠缴养老金、欠发独生子女费的历史。
2004年,该集团提出了“三型”战略:“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开放型经营,模拟民营型管理”。 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要让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的变化,让产品性能满足客户的标准,让员工技能符合工艺的需求;实施开放型经营,就是用足、用活、用好企业的人才资源、环境资源、政策资源,加强对外合作,包括通过引资引智方式建立融资企业;模拟民营型管理,就是把民营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应用于集体福利企业,实现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市场导向。 引进的一批能人经营多家融资企业,为安置残疾职工就业、保持企业稳定发挥关键作用。二十多年来,融资经营企业安置残疾人数达到民企集团残疾职工半数以上,为残疾职工支付工资及社会保险相当于创造财富两亿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