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 纽贝兰教育学院 | 世界名商评鉴 | 世界名人评鉴 |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 潜能开发委员会 |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
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
 ◆ 相关新闻列表
 贵州五大举措狠抓农民工工...  [4894]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  [8483]
 优步坚持中国扩张计划 明...  [6249]
 中国教育部:做好2015...  [7092]
 中国教育部门“扭开关”打...  [5873]
 2015届大连高校本专科...  [5904]
 大学生就业压力创新高 平...  [8262]
 中国教育部:2016年起...  [7331]
 导游生存现状调查:大多没...  [5879]
 大学生国庆节爱上打短工 ...  [6378]
 北京将逐年压缩进京人才指...  [6473]
 调查显示,90后较80后...  [5277]
 高校就业调查 多样化就业...  [6102]
 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不足2...  [6387]
 中国人社部:新版职业分类...  [6057]
 参加医保并符合规定自动享...  [7712]
 青海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  [4562]
 河北发布夏季高温津贴试行...  [5791]
 转载:2015年中国教师...  [7514]
 缓解最难就业季需要更高端...  [6782]
 青海选聘750名大学生"...  [6054]
 贵阳市今起调整2015年...  [4809]
 香港富裕人士平均35岁 ...  [6326]
 中国教育部:暑期将对60...  [7250]
 上海“高师带徒”4年签约...  [4773]
 内蒙古:今年计划新招募3...  [5228]
 深圳人社局:头三月18人...  [6268]
 网上中国:“互联网+”催...  [6448]
 小微企业新招毕业生可享1...  [6014]
 李克强勉励清华学子:青年...  [5231]
详解中国“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
来源:经济参考网      编辑:IEAU新闻中心     时间:9/1/2021      点击次数:8618

  8月30日,中国国新办举行《“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对《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据悉,《规划》的出台实施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表示,《规划》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主要目标,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的促进就业重点任务,对“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推动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指引。

  《规划》体现了“四个注重”:一是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规划》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人才培养就业导向,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二是注重政策的协同发力。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首位,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与其他各方面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三是注重社会大众关心的重点领域。围绕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就业服务、保障劳动权益等重点领域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四是注重解决长期性趋势性问题。聚焦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对未来一个时期劳动力供需产生较大影响的长期性、趋势性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甚至是突破性的措施。

  中国人社部副部长李忠介绍,“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就业局势将保持长期稳定。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端均出现较大变化,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同时,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会带来挑战,促进就业任务依然艰巨。

  “《规划》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主线,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注重政策、服务、培训、权益保障协同,努力推动就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李忠指出,下一步主要的着力点,一是扩容和提质双向发力,二是培训和服务双轮驱动,三是保重点和防风险双侧协同。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此次《规划》在强调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促进青年就业,并作出了单独部署安排,希望通过供需两侧发力、政策服务支撑,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一是着力创造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二是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三是着力增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四是着力做好困难帮扶。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